主页 > 特产推荐 > 江南有什么好吃的?

江南有什么好吃的?

栏目: 作者: 时间:

一、江南有什么好吃的?

江南水乡,桥水辉映,景色秀丽;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味道佳美,然最谗人嘴舌的还是无锡的小笼包子和三鲜馄饨。

小笼包子又称汤包,是江南传统的风味小吃,创制于清代同治2年(公元1863年),因其具有皮薄透亮、褶纹清晰、味鲜卤足、小笼蒸制等特色,在江、浙、沪地区名传声扬,在国内、香港和东南亚同胞中也享有盛誉。

小笼包子原为无锡拱北楼面馆经营的鲜肉包子。1935年,无锡崇安寺皇亭祝三大因摊位地盘有限,而改用小笼蒸制。其外皮选用上等面粉,采用“紧酵”方法制作而成,肉馅以新鲜猪肉、皮冻配以特制母油调制,葱姜溢香,咸中带甜,相得益彰,每个包子一般捏有18~20条褶纹,只型美观,十分讨人喜爱,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1751年(旧历二月十九日),清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江南到无锡,便曾在秦园(寄畅园)品尝了当地的小笼包子,至此,小笼包子名声大振。近年来,随着传统技艺的不断发展,小笼包子又开发了新的品种,有鲜肉子笼、虾仁鲜肉小笼、蟹粉鲜肉小笼等。每逢重阳时节,菊黄蟹肥,选用新鲜大蟹,蒸熟后拆取蟹黄蟹肉,熬成蟹黄油,加入馅心,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食时蟹香扑鼻,鲜美可口,风味更是别具。

小笼包子的独特之处是馅中有“汤汁”,那一口滋润的汤汁做得好,可以直沁你的肠胃。因此,品尝小笼包子必须掌握“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吸卤”的诀窍,否则就有卤喷胸襟之虑,不仅会烫着嘴巴,而且还会飞溅到邻座食客身上。刚出笼的小笼包子“放在盘里像座钟,夹在筷上像灯笼”。包子端上来,取一小碟,倒入少许玫瑰香醋和嫩姜丝佐料,轻轻地用筷子把小笼包子夹起移入浅碟,然后在那薄如蝉翼的包子皮上咬一小口作“窗”,此时,一股鲜甜热烫的卤汁便涌进口中,那如同奶酪一般的汤汁,香味十足、肥厚浓郁,虽然也放了糖,然那诱人的美味已经把这点缺陷给遮住了,决不会让人感到腻味。吮着卤汁并就上纤巧可口的肉馅,连皮带肉,一口吞了,直接下肚,爽快无比,使人回味无穷。此点不仅可即席食用,还可作馈赠亲朋的礼品。

二、江南盛产什么???

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最主要的是江南盛产美女

三、江南水乡有哪些农副产品和水产?

如果是指苏南的话,无锡有水蜜桃,苏州太湖边上有太湖三宝

--------------------------------------------------------

银鱼、梅鲚和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

银鱼

银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身长数寸,体长略圆,相传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中,化而成鱼,古亦称脍残鱼(银鱼之名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银箭离弦之故)。可知太湖银鱼被开发为我国珍贵食用鱼种历史之久。

太湖银鱼有大银鱼、雷氏银鱼、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四种,前两者较大,后两者较小。整鱼除两眼为黑点外,全身洁白、透明、骨软、无鳞。产期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间是捕捞的旺季。明朝诗人王叔承所写的“冰尽溪浪缘,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诗篇就是对银鱼的赞咏,宋代张先写的“春后银鱼相下鲈”的诗句,则将银鱼和鲈鱼并举,列为鱼中珍品。

银鱼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银鱼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热量41千卡,以及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份。

新鲜银鱼经爆晒可制成银鱼干,其形如一尾玉簪,色、香、味经久不变。苏州荡口产的银鱼干,长不到两寸,体呈扁形,肉肥骨软,色白有光,列为上品。远销欧美,享有盛誉。

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骨刺,无腥味,可用来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鲜汤。鱼嫩汤鲜的“银鱼球”和鲜嫩香肥的“银鱼摊黄菜”就是以太湖银鱼为主料,经名厨之手加工、烹制而成的两道传统名菜。食用银鱼干在烹制前,要用水浸泡,如若与鸡蛋合炒,鲜嫩味美,柔若无骨,是一道江南的应时名菜。

梅鲚

梅鲚,又名湖鲚,俗称毛叶鱼,体形略扁薄,头尖小而口大,两眼着生于头的前上端,腹部稍阔,尾则细狭,鳞细色白,整体呈窄长的毛竹叶状。

据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记载:传说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积蓄了力量,对吴国发起决战,报仇雪耻。当时吴王夫差因得西施,终日寻欢作乐,荒淫无度,残害忠良。吴军不愿为其卖命打仗,越军赢得有利战机,节节胜利,但后由于受阻于太湖水面,无法攻克吴国都城,战争相持不下。正当越军军粮快要吃尽,欲撤退之际,忽然在越军战船四周,浮游起成群结队的小鱼––即为梅鲚。越军捕捞食之,从而士气重振,很快地攻进了吴国都城(今苏州),灭了吴国。传说太湖梅鲚是由吴王夫差吃剩后倒入太湖里的脍鱼残肉、残骨而变,因其比银鱼要长,太湖渔民惯称梅鲚为银鱼的阿哥。

梅鲚每年三、四月间产卵,六月子鱼始见,随后即为捕捞汛期,民间故有“七月七,梅鲚齐”谚语,捕捞期可直到次年的二月中旬。

梅鲚,肉质细嫩,味极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钙、铁等无机盐。特别应提到的是,嫩骨和卵中含有大量的钙质,约为银鱼的三倍,是人脑和骨髓的滋补品,尤其适合作为青年保健食品。

太湖渔民通常习惯把刚捕捞起来的梅鲚及时用木炭火缓慢烤干,制出了鲜美而无腥味的梅鲚干,为太湖著名特产,被人们视为席上珍品。

梅鲚鱼(鲜品)及其鱼干,烹调方法多种多样,清蒸或红烧均可,如取梅鲚鱼干辅以咸菜或豆腐等共烧煮,则是江南太湖一带群众的一道美味佳肴。

白虾

白虾,生长在太湖开阔的水域,属淡水虾类。体色透明,头部有须,胸部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

太湖白虾多为生活在水草丰盛、风平浪静的浅滩处,其食性是以植物碎片、有机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虾产卵旺季。春季早批产卵孵化出的幼虾,经过二、三个月,六、七次蜕皮后,至六月中下旬长成大虾,八月底即可成熟产卵。无专门的汛期,通常农历六、七月间是吃虾的时令。

太湖白虾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甚高,据科学分析,每100克食用虾中,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以及钙、鳞、铁等无机盐和维生素A等营养成份。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当代药学家叶桔泉在《食物中药与便方》一书中说:“虾性味甘、温,托痘疮,下乳汁,壮阳道,是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

以虾为主料制作的菜肴,色、香、味俱全。“碧螺虾仁”、“炒虾饼”和“三虾豆腐”等名菜均出于技艺高超的厨师之手,食后令人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