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特产推荐 > 四川十大特产是什么

四川十大特产是什么

栏目: 作者: 时间:

一、四川十大特产是什么

四川的十大特产包括:

蜀绣:以其细腻精巧著称,绣品宛如活灵活现的山水画,极具艺术价值。

泸州老窖:中国最古老的名酒之一,醇厚甘美,承载着历史的沉淀,深受酒友喜爱。

郫县豆瓣:川菜烹饪中的灵魂调料,以其独特的辣味和香浓,能激发出食物最原始的美味。

蜀锦: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图案华美,颜色艳丽,是传统文化魅力的展现,适合作为装饰或礼品。

剑南春酒:四川另一大名酒,口感独特,香气扑鼻,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五粮液:中国高端白酒的代表之一,酿造工艺独特,品质卓越,备受国内外消费者追捧。

蒙山茶:产自蒙顶山,清香甘甜,泡茶时茶香四溢,能带来宁静的享受。

四川腊肉:风味独特,经过时间洗礼的腊肉,味道浓郁,肉质紧实,是冬日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峨眉山茶:产自峨眉山,口感清新,营养丰富,泡茶时能感受到山间的清风,带来身心的愉悦。

苍溪猕猴桃: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每一颗都充满了大自然的馈赠,是健康与美味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四大名菜及刺绣有哪些?

◆ 鲁菜

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

地域上,除山东外,还有华北平原、京津地区、东北三省以及晋陕都是山东菜的口味和食俗的地域,成为北方菜的主干。

◆ 川菜

川菜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地域上,川菜则以是以天府之国为中心扩展至长江中上游、两湖、云贵一带的广大地区。

◆ 粤菜

粤菜用料广泛,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口味上以爽、脆、鲜、嫩为特色。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

地域上,粤菜主要是珠江流域,闽贵也都受影响。

◆ 苏菜

苏菜又叫淮扬菜,它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燻;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绣

苏绣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代已有相当规模,明未清初的沈寿,吸收西洋和日本美术、刺绣的长处,创造了有光线效果的仿真绣。30年代 ,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创造了乱针绣。1957年,苏州成立了刺绣研究所,加强了刺绣研究工作。苏绣自古以精细、素雅著称。构图简练,主题突出。其技巧特点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最细的将一根丝线掰成四十八股,一般人用肉眼无法看清。双面绣是在绣品的正反两面绣图案,两面的形象、针法相同,针脚藏而不露。1915年,苏绣作品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在海内外名声日隆。

湘绣

湘绣创始于楚国,清代时成为长沙城乡的主要手式工艺。它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收苏绣和广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它以彩色散丝作绣线,除运用齐针、接针、打粉针等针法外,独创掺针法,掺针针脚参差自如,使不同色的线相互掺合,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多为山水、人物、花鸟、翎毛、走兽,生动逼真,长于绣狮、虎题材。湘绣之所绣的虎,虎毛刚劲而坚硬,力贯毫端,充分表现了虎的雄健和百兽之王的威武。在1912年和1933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绣品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

粤绣

粤绣在唐代已经很发展。艺人以孔雀羽毛扭为绒缕,绣制服饰,金翠夺目,用马尾缠绒,作为勒线,绣制轮廓,增强了表现力。解放以后,粤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不断出新。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金银垫绣富于立体感,富丽堂皇。粤绣题材广泛,以百鸟朝阳,龙凤、博古类最多。其中的广绣、潮绣两大流派风格不尽相同。

蜀绣

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蜀绣在晋代被称蜀中之宝。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用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100种针法,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等。

中国刺绣除上述四大刺绣外,还有浙江温州的瓯绣,河南开封的汴绣、湖北武汉的汉绣等。

三、古代刺绣的种类

明代后期,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顾绣,为高雅的刺绣艺术,对后世影响很深,清代四大名绣皆得益于顾绣。现代松江顾绣,在传统顾绣技艺上有传承,又有发展。明代顾绣秘笈主要在于作者的文化艺术涵养、题材高雅、画绣合一、用材精细、针法灵活创新、择日刺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实物,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

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明清时期风靡全国,大有“无绣下姓顾”的势头,“‘顾绣’之专称代替‘刺绣’之通名”,以后发展起来的苏绣、湘绣、蜀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的技法。

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主人顾名世家而得名,亦称“露香园顾绣”。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顾名世是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尚宝司丞,就是在内宫管理宝物的官吏,晚年居上海。“名世性好文艺”,见多识广,艺术修养较高,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他的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丹青书法,精于女红,尤其擅长刺绣。她们从事刺绣的目的不仅于实用而是视作上层妇女的修养和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在盛行于世的松江画派画风薰陶下,她们研究继承宋代“闺阁绣”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技巧,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她们选择高雅脱俗的名画作为蓝本,对表现对象深刻观察、细心揣摩,技法上创造出散针、套针、滚针等针法用以极力模仿绘画的笔墨技巧。她们将丝线劈为36丝,“其劈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配色则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不特翎毛花卉巧夺天工,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顾绣考》)

顾氏女眷中较早从事画绣的,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顾绣名手中,造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略迟于缪氏的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又名韩媛)。董其昌极为推崇顾绣,他为顾绣八骏图题曰:“顾太学家有铁圣,绣此八骏图,虽子昂用笔不能辩,亦当一绝。”她的作品,为达官贵人争相高价收藏,她的世作品,均为珍贵文物,为各大博物馆所珍藏。

顾名世曾孙女顾玉兰,因家道中落,逐设帐授徒,历30余年,将家传秘绣技艺传于外姓。其时,城中四乡许多妇女习顾绣以营生,形成一定规模,当时有“百里之地无寒女”之说。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争相购藏顾绣珍品,使顾绣身价陡增。但是,顾绣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很多,所以难以普及,难以为继。清末,顾绣逐趋湮没,以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被吸收顾绣技法和营养而崛起的苏绣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