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周边游 > 池河的水利概况

池河的水利概况

栏目: 作者: 时间:

双河乱亮水库,位于定远县西南耿巷乡东北1公里处,拦蓄池河上游92平方公里的径流,是好慧本县库容最大的水库。1976年11月动工,至1979年底,完成土方73.73万立方米,石方9857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93立方米,动用资金93万元。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泄洪闸东西放水渠和非常溢洪道组成。设计库容5169万立方米。库面设有电灌站3处。该库设计灌溉面积6.68万亩,其中自流灌溉2.26万亩。

小李水库,位于定远县观寺乡西境池河一小支流上,1962年动工,1973年坝埂加高,1977年底坝顶高程达48.1米,顶宽4.0米,坝长2675米,共完成土方32.16万立方米,石方1831立方米,钢筋混凝土90立方米。1978年,因坝面有断裂,坝脚有阴湿而停建,属半拉子工程,限制蓄水46.5米高,蓄水365万立方米。设计库容139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79万亩,实际只能灌0.7万亩,自流灌区有东西两条干渠,总长7.5公里。

墩子王水库,位于定远县大桥乡,座落在池河支流墩子王河中游,积水面积22.3平方公里。大坝工程从1959年建筑,至1979年基本结束。坝体质量差,渗漏严重。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06万亩,主灌大桥、义和乡农田。灌区全部自流灌溉,分为南北干渠,因渠系建筑物不配套,只能灌溉9600多亩。

岱山水库,位于定远县池河镇境内,是定远县第二大水库,总库容34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7600亩。四面青山环绕,山水交融,水随山转,别有洞天,库底为砂质,水清见底,四面山坡缓缓铺入水中,坡度均小于15度,形成天然的沙滩。水面有宽有窄,库边有湾有港,自成体系,具有开发各类水上项目的理想环境。岱山水库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闻名遐尔,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深而气象万千勾画出了岱山水库的美景,岱山水库东北角有一库中岛,约百亩,地势平坦,四面绿水相照,可供开发。

江巷水库,是安徽省列入全国大型水库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大型水库工程,也是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中的重点项目。江巷水库位于滁州市定远县连江镇境内的池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735平方公里,总库容1.63亿立方米,总投资28.96亿元。2013年,江巷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已上报水利部。工程实施后,可向上述三地提供生活及工业用水,并提高定远灌区的灌溉保证率。

女山湖引淮灌溉工程,是皖东最大的水利工程,1978年冬破土动工,1981年8月交付使用。共完成土方35.8万方,砌石2.7万立方,砼1.1万立方。女山湖枢纽由节制闸、翻水站、和船闸三部分组成,节制闸18孔,主要拦蓄上游迳流,保持女山湖正常蓄水位14.50米,相应容量2亿立方米,供沿湖两岸定远、凤阳、明光三县(市)居民和工业用水以及农业灌溉水源。干旱年份由翻水站翻引淮河水入湖补给当地泾流之不足,使明光市基本摆脱了干旱的威胁。洪水季节开闸泄洪, 18孔闸以每秒2750立方的流量入淮。船闸沟通内河到淮河的航运,是明光水运咽喉,使原来的季节性通航变为常年通航,十分繁忙,航运能力由年42.5万吨上升近千万吨。 航道

嘉山境内有池河和女山湖两条主要航道。1977年前,池河下游明光~红山头67公里,除特殊干旱年份外。最小水深均在1米以上,可常年通航,中游明光至三和集23公里有浅滩碍航,枯水时无法通航。一般年份,长年通航三、四月,通航船只为15吨以下木帆船和挂机船,上游132公里为不通航河段,航道未渠化前,下游通航水位受洪泽湖水位涨落影响,洪泽湖控制水位为11.00米(黄海基面,下同)。有些年份最低水位远远低于此,1966年、1967年红山头最枯水位仅有10.25米和10.4米,女山湖湖底高程在11米。池河在明光以上航道较宽,常年水位航道宽在15~20米之间,明光以下至女山湖口12公里航道、弯曲,共有9道湾,有些河段小于10米,洪水时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女山湖为平底湖,湖底高程在10.5米~11.5米,1969年省航运部门曾派疏浚4队疏浚女山湖,后派2条挖泥船在女山湖沿航道进行疏浚竣,河底标高程至11.0米,对旧哗袜宽县~红山头7公里航道浅滩进行疏浚,历经2年,疏浚总长度25000米,底宽20米,平均挖深1米,总疏浚土方50余万方,改善了通航条件。本县于1982年建成女山湖大闸枢纽工程和山许二级枢纽工程后,通航和水位均发了变化。女山湖大闸枢纽两岸地面高程12~15米,湖口水面宽度在水面高程12~13米。

枢纽

主要建筑物有节制闸,抽水站、船闸、引水闸和拦河坝封闭闸等,船闸紧靠集镇,船闸以东为节制闸,节制闸与水闸相连,中间以隔墩分开,隔墩向上游延长的是抽水站。

旧县闸下游段的通航保证率,根据淮河红山头站1950年至1977年27年平均水位资料统计,低于10.5米的仅有1966年6月至1967年3月,共180天。通航保证率96.9%。旧县船闸下游引航道长1500米,底宽25米,边坡1.5,底高9.5,上游引航道150米,底宽25米,边坡1∶5,底高10.5,均由水利部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机械疏浚。

山许枢纽位于明光市马岗乡山许家以西,在明光至定远公路与池河之间一片滩地上,滩地地表高程在16.0米左右,宽约300米,栏河坝和抽水站一字形排列,闸宽150米,闸之北为抽水站,站宽40米。抽水站与北侧山坡连接,闸南侧为老河道,其上源源老河坝,坝顶高程17.5米,如扩建船闸也将布置于古河道附近。

女山湖大闸枢纽建成后,山许至旧县67公里通航水位得到了保证,旧县节制闸正常,水位14.5米,最低通航水位12.0米,山许至旧县河底高程一般在9.5~11.2米之间,节制闸正常关水时,航道水深可达3米,最低水位也可保证1米水深,局部浅滩水深0.7米,浅拖轮和挂机船可以畅通。闸建成投入使用后,水位最低在13米左右,可保证常年通航,旧县至红山头7公里航道水位,受淮河下游洪泽湖水位控制,洪泽湖最低水位11.0米。该段航道1981年省派疏浚6队进行机械疏浚,疏浚标准为航道上口宽40米,河底标高9.5米,共疏浚土方561万余方,可保证枯水位时有1.5米水深,达到6级航道标准。1985年至1990年,加强航道管理,运输主要物资为黄砂及农副产品。池河渠化后,航道得到改善,明光至红山头67公里基本上可常年通50~100吨船驳,明光港口紧靠铁路,中转费用低,货物损耗小,向江苏、盱眙、洪泽、泗洪等县中转物资大幅度增加。

港口

旧县港,位于女山湖下游,距明光48公里,两个作业区,岸线约100米,原码头位于节制闸上游200米,新码头位于船闸下游东北侧300米与七里湖交汇处,民国时期两港年吞吐能力约20万吨。建国后恢得和发展了港口建设,年吞吐量增长十多倍。

航道治理

建国前,河道长期失于疏浚和治理,河道弯曲,有的地方淤塞搁浅,池河航道可供通航不多,涨水季节,自三和至明光,自明光至旧县、高嘴等地水运畅通。建国初期的1950年,货运量16611吨。1985年县人民政府为解决大洪山铁矿石运输,发动和组织女山湖渔民,明东乡农民、明光港船民进行疏浚开挖马岗至梅家市之间浅滩4处4.2公里,1960年全年运输量58,720吨,1973年省交通厅集中三条挖泥船对池河航道进行疏浚,以确保最枯水位1至1.5米,百吨级船舶可正常航运,1976年港口年吞吐量为200,243吨,比1950年增长10倍。1985年明光港有拖轮三艘,280匹马力,机动船154只202匹马力,载重3716吨。驳船18只,载重729吨,比1949年增加135只,载重量增长4245吨。1973年女山湖航道疏浚后,滁县地区航运局在女山湖开始设标,女山湖湖面船道仅有20米宽,设标保证了航行安全,女山湖48公里航道共设800米钢浮鼓24个。省港航工程处配给航标船一艘(皖航15号)45匹马力,负责池河67公里的航标工作。1990年,明光港、柳巷港口和女山湖船闸等处港口年吞吐量较之1976年增加2倍多。

渡口

查家渡:在县东北,距明光15公里的桥头乡,据《盱眙县志》(乾隆本)记载:“南北两岸河阔六、七里。自女山湖折绕摸山,风涛甚险。康熙五十九年,盱眙知县金运溥置大船两只以济。”此渡是古招濠驿道上的官津,义渡早废,北岸铺上古有服务业设施,供给行人。元初,驿道废,少人问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铁路运输中断,海盐内销转由航运,不久明光港沦陷,查家渡代之而兴起,为盱眙、嘉定等县食盐集散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原国民党明光市第三区区长蒋鸿飞等率百余人逃避此渡,并开设盐行,剥削盐商,新四军二师四支队挺进皖东抗日,战地服务团团长汪道涵同志两次至查家渡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查家渡遂成为抗日游击根据地。南北商旅多取道此渡,往来商旅络绎于途,渡船由1只增至13只,河下码头内泊商船二、三百只,行人摩肩,有“小南京”之称,历经数十年,现为乡渡。

王摆渡:《盱眙县志》记载:“在治西女山湖南岸,女山湖东脚下。”县东北旧县乡。距明光30公里,古为女山湖北商旅赴六合之要津。渡名由来,相传由五代后梁王彦章徽时在此摆渡而得名。

河口渡:据《盱眙县志》载:“在旧县镇”。清时,本县士绅汪庆楷置大船3只,轮流渡运,并有安寓客商的住处。清末,汪氏式微,义渡将停。时有旧县人江秀芝(举人)置船两只以济义渡。“义渡再往来”为旧县十景之一。至民国四年义渡废。现为乡渡。

明光老渡口:在明光火四站西。顺河街,现仍为渡口。

明光下渡口:在明光镇西,铁路大桥南。

浮山古渡:明光北45公里浮山乡,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浮山修筑碉堡守护日轮由盱眙至蚌埠淮河航道通行,扼住浮山渡。我抗日游击健儿曾给日伪军严厉打击,现仍为渡口。

丁家嘴渡:在本县潘村区太平乡境内。

马过嘴渡:在旧县东偏北,距明光37公里,对岸为盱眙县界,靠近红山头,现属本县太平乡。据《盱眙县志》(康熙本)记载:明燕王朱棣率领靖难兵南下至盱眙淮河北岸,留疑兵做渡淮势,潜自上游杀马渡淮,遂克盱眙。盱眙西30公里有马过湖,马过嘴亦由此得名。

洪庙集古渡:渡在县北池河下游,距明光6公里,是古“江淮中道”上的要津,洪庙集于清明之际,商业繁盛。清初康熙19年,洪泽湖水倒灌洪庙集漫患为墟,交通中断,路线西改,后湖涸滩地放领,交通渐复。津浦铁路通车后,此渡商旅稀疏,建国后公路改线,遂成为乡渡。

明光公渡:在明光镇西郊池河上,原为老渡口,位置当临嘉、定盱公路之咽喉,为临嘉、定盱两公路必经之要津,建国后1957年,修建码头改为公渡(民渡仍保留)。1966年设置趸鼓载运汽车过渡。1981年泗浦公路池河大桥建成通车仍为民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