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特产推荐 >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栏目: 作者: 时间:

一、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现在都在讲特色,那首先要考虑几点,一、地理,你家农村距离城市多远,旁边三四个城市都应该考虑;二、家乡有没有什么特色,比如什么有名的人物、景观、特产、资源

如果离城市近,或者说你家乡在重要交通要道,就可以向农家乐发展。

如果离城市远就养植或种植一些东西,最好是村里在城市里有些熟人,好销售,如果没熟人,自己要花三到六个月甚至是一年跑销售。

当然,如果你们村里有人有特色技能也可以办厂生产。

二、广西桂林哪里有专门卖巧克力的店铺,就是巧克力专卖店,想买点有特色的送朋友。

在中心广场周边糖果店不少,专门的巧克力店很少。毕竟真正的,好吃的巧克力不便宜,桂林人的消费档次不够。

三、云南区位有什么特点?如何辩证看待云南的区位?

一、 云南省的区位优势

1.云南边境区位

云南拥有国境线长 4061 公里,占中国陆上边界的五分之一,与东盟的缅甸、越南、老挝 3 国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并与印度、孟加拉等南亚国家邻近。云南现有国家一类口岸11个,二类口岸9个,各类通道90多条,边境互市点103个,这些口岸和通道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外接条件。因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珠三角“9+2”区域经贸合作中,云南具备发展成为东南亚物流中心的客观区位条件。

2.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以下简称“次区域”)是指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由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五个国家和中国云南省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其总面积233.11万km2,总人口约2.55亿人(2005年广西加入次区域)。

二,区位辨证:

1,可从区位优势为云南经济等发展辨证

2,这样的优势可能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3,可以发展些什么

4,如何发展?

参考词句:1地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接合部的云南,因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将在构建第三大陆桥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

2从云南向东可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相连;向南延伸,可通过建设中的泛亚铁路东、中、西三线直达河内、曼谷、新加坡和仰光;向北可通向四川和中国内陆腹地;向西可经缅甸直达孟加拉国吉大港沟通印度洋,经过南亚次大陆,连接中东,到达土耳其的马拉蒂亚分岔,转西北进入欧洲,往西南进入非洲。

3从全球的视野重新定位云南的世界经济坐标,就会发现云南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亚之枢纽’,沿亚洲6条大河独龙江(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金沙江(长江)、元江(红河)、南盘江(珠江)均可在云南形成自然的‘国际大通道’。”这个全新的定位让云南在“三亚”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中心枢纽地位和作用。

4交通10条铁路保运输

即将全面建成的11条出入境公路、10条出入境铁路和3条出入境水运航道,让云南汇集西南、华南地区对南亚、东南亚的大部分进出口物流,并由此成为第三亚欧大陆桥东段最重要的枢纽。

以昆明为终点,我国内陆地区进入云南的高等级公路有7条,通往周边国家的出境通道有4条,分别是中越、昆曼、中缅和经缅甸至南亚公路。

5水运出境,通过与越南、缅甸和泰国的合作,可以建成3条国际陆水联运航道,分别是澜沧江至湄公河国际水运通道、中越红河水运通道和中缅陆水联运通道。

人才培养国际型人才

构建大陆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货物畅达。目前云南与缅甸等周边国家相连接的贸易口岸有12个国家一类口岸、8个二类口岸和90个边民互市通道,在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开放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第三亚欧大陆桥的形成,云南作为大陆桥物流中心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出来。

云南经济产业实力比较弱,因此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否则,通道打通后没有产业跟上,也不能发挥通道的作用。对外开放后,很多经济往来涉及到不同的国情和市场规则,目前我省熟悉这些情况的国际型人才较少,造成一些企业和政府对国际市场及政策不熟悉,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四、包装专业以后发展如何?有没有上升的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几年,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形势很好。“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1%下降到2005年的18.5%,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16.8%。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进一步下降为18.3%,物流业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上升到17.1%。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物流业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上升到17.9%。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务实推进物流业发展,制度和政策环境有较大改善 继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之后,今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及其组成单位,都在研究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如国家发改委今年委托联合会进行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和税收管理改革方面的研究;财政部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商务部进行商业物流政策方面的研究;交通部积极引导,推动运输企业开展综合物流服务;国家开发银行正在委托我们做《关于开行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物流税收试点企业已有两批197户,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第二,物流市场进一步开放,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加入WTO以来,物流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企业借助其实力和管理优势,采取独资、合资和并购等多种形式加快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石油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升高和在设施、设备、技术方面投入的增加,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平均利润率进一步降低。增值服务、业务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新领域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三,物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供应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 经过近年来加速发展,我国多种所有制、多种运作模式和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逐步出现,并加速成长。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重点物流企业调查显示,2006年前50名物流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4家,超过50亿元的有8家,超过10亿元的有34家,排名第50位的为3.5亿元,比2005年的第50位增加了1亿元。随着物流企业成长成熟,大企业做强做大,小企业做精做细,市场定位更加明确,出现了一批具有经营特色的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我国物流供应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第四,企业物流分离外包速度加快,二产与三产联动发展 随着物流业发展,企业物流观念逐步由“小而全,大而全”向“主辅分离、服务外包”转变。据对重点制造企业的调查,2006年,销售物流外包以5%-10%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已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1%。企业物流外包由简单的运输、仓储业务环节向增值服务和一体化物流模式延伸,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渗透,二产与三产联动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 第五,港口物流加速发展,区域物流加强合作 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标准箱,双双保持世界第一的位次。上海港货物吞吐量4.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71万标准箱,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与此同时,区域物流合作出现跨区域、跨国、跨境趋势。珠三角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与泛长三角,天津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地区,北部湾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物流合作开始加速。在与邻国物流合作方面,东盟中国10+1,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欧亚大陆桥的建设等,也开始对中国物流格局产生影响。 第六,物流行业基础工作全面推开,物流产业地位已经确立 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物流统计工作体系开始建立,物流标准化工作按计划推进,物流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全面铺开,物流新闻与信息工作蓬勃发展,物流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的成果。今年以来,根据全国整规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行业信用评价试点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启动了对物流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首批24家物流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已经正式发布。由人事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的评选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工作正在进行。物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