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林屋洞简介
一、西山林屋洞简介
林屋梅海又名林屋洞,在金庭西山风景区的林屋洞景区,景点以林屋山为中心,西侧便是以万亩梅海著称的梅园,周
围连片梅林超过1500亩,视觉可及梅林达3500亩。有“驾浮观梅”、“林中探梅”和“水上赏梅”三大系列景观。除了大
量果梅外,还有绿萼、玉蝶、朱砂红等三十余种,花开时浩瀚如海。林屋梅海为中国最大赏梅基地,驾浮阁为赏梅最佳处
,林屋山是中国梅文化活动中心。
驾浮阁耸立于林屋山顶,为八面仿古楼阁式,高二十四米,气势十分恢弘。据旧志记载,南宋时工部尚书李弥大,爱山之
老梅,晚年隐居与此,筑道隐园,并在山顶筑驾浮阁,凭栏远眺作凌空慑虚之想。如今,浮驾阁已成为西山观梅赏景的最
佳去处。登高望远,太湖烟波浩淼,梅林一望无边,暗香随风,若有若无。每当日落西山之时,由于高耸雄伟的飘渺峰将
夕阳余辉遮挡,致使这一带晚景早临,显现出彩霞将山峰镶嵌金边的奇景。此时,太湖烟波浩淼,炊烟袅袅,使这里沉浸
在烟海云雾之中。这就是西山八景之一的“林屋晚烟”。
二、苏州林屋洞门票多少钱?
西山林屋洞门票,原价50元,网络最低价40元,网上预订
出洞登山,暮眺山鸟归巢,渔帆疏影,袅袅炊烟,冉冉升起,为西山著名古十景之一“林屋晚烟”。山顶有“驾浮阁”,高24米。站于斯,可观梅园胜景 。3000亩梅海,蔚为壮观。“林屋梅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及梅文化活动基地。每年2月底至3月初“太湖西山梅花节”胜会便在此召开。
一是石芽多 石芽是洞底板上突起的基石。形成石林,自成一格,在全国溶洞中独树一帜。二是石堑多 石堑是溶洞底板上的沟 槽。状若战壕。它的特点是 深度大于宽度。石堑或直或曲,或长或短,深浅不一,变化多端。《五行》书称石堑为地脉,它连通地下暗河,源远流长,终年不涸。明镜一般的水面倒映着巉岩峭壁,风韵 别致、美意至多。三是象形石多 在溶洞岩石底部有许多 口子朝上敞开的窝穴,名叫坑臼。一个较大的坑臼连着一个较小的透洞,上部如灶台,下部是灶堂。道教把它神化了一番,叫它仙人灶。石 台,是洞壁上挑出的一块水平基岩,道教称它为仙人床。北宋末年的吏部尚书刘珏听了道 士的传言,写了一首神游石床的诗: 琼液新 贮满瓢,洞天深处姿消遥。长歌隐士紫芝曲,相和神仙碧玉箫。 月照石床云不断,风生嘉树叶皆飘。 蟠桃忽报花如锦,飞渡瑶池酒未消。石龛,是洞壁上的洞中洞,形状好象庙里供奉 佛像的小阁子。道教称它为神龛。天沟,是嵌在洞顶板中部的曲槽。它的断面 水 平宽度大于垂直高度。天沟长约20多米,在沟体上伴有起伏多变的石纹且有龙的形象,道教称它为神龙。对于这些石头,观察得越细致,越多样化, 它所呈现的美也就越充分。诚如俗话所说,想象、想 象、越想越象。洞中像蛙、像猪、像鹰、像鱼、像羊……的石景层出不穷
林屋洞景点面积为18公顷,属石灰岩地下厅式溶 林屋洞 洞,洞内广如大厦,立石成林,顶平如屋,故称林屋。洞中路平水静,人行其中,似闲庭信步,抬头仰望,钟乳倒挂,鬼斧神工。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时而狭窄,时而开阔,既幽且深,既曲而折,深幻莫测,扑朔迷离。洞有石室 、龙床、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隔凡门、石燕、隐泉、乳泉等石景。
四是泉水多 林屋洞实际上是水洞,每日的出水量在300立方 林屋洞 米左右。每天要排水,否则就无法进洞参观。洞内无形的泉眼许许多多,有形的泉眼有两个——乳泉和紫隐泉。乳泉之水白如乳汁,俗称奶奶泉。它的特点是雨季水多,激烈奔放,状如瀑布;旱季水少,轻柔徐缓,形似细线。紫隐 泉水源充沛,终年不断。明朝大学士王鏊的《紫隐泉》诗曰:“洞口有深井,云浆湛虚空。我来携一罂,会与仙源通。”五是倒影多 水随洞流,洞因水活,碧水倒影映照其间。虚实相见,妙趣横生。六是桥梁多 洞内有平桥四座, 汀步两处。桥下都是天然的沟壑,经过探测,淤泥底下还有两丈多深。考虑到安全因素,才未将液泥挖尽,所以现在只能给人以一个临波之感。
三、苏州西山景区的旅游景点
林屋洞号称“天下第九洞天”,俗称龙洞,位于西山东则的镇夏村。林屋洞出土过唐代的金龙、玉简、神像等道教文物。古人诗千赞:“一山飞峙太湖中,千娇深藏林屋洞”。
位于林屋洞南侧,又名无碍精舍,系宋无碍居士隐居处。他曾任平江(今苏州)知府不满二月,就被罢官,遂筑园隐居,自称居所为“道隐园”。他的《道隐园记》刻于林屋洞口。1995年4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林屋为中心,环山数千亩梅林连绵不断,其面积之大、梅种之多、密度之高堪称全国之最。林屋自古为赏梅胜地,自唐朝起就留下了深厚的梅文史迹。这里有红梅、绿梅、白梅,尤以白梅最多。每到梅花盛开时节,数千亩梅花,白茫茫一片,似雪、似海,景象极为壮观。林屋梅海还是中国梅文化研究基地,每年一次的中国太湖梅花节在此举办。
石公山是西山镇 东南隅的一座山峰,排列西山八景之首。它三面临水,岩石奇秀,翠柏葱郁。石公山以前有奇石两块,伛偻似老翁的就是石公,另一块是石婆。他俩差肩而立,相对而望,传说在日夜思念着隔湖的大姑、小姑。石公之名由此而得。 亭为方形,亭柱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费新我书写的明王鏊的楹联“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亭中还有古人张鹏冲的诗句:“石登盘幽曲,孤亭瞰渺茫。傍空无四壁,乘月饮湖光。”
相传建亭时,有一群鹤从西子湖的放鹤亭飞来,见到青山绿水,便栖息宿夜,故亭名“来鹤”。亭柱上的对联“虹飞霞际落,鹤舞镜中回”,系著名书画家吴木所书。亭位于危岩之上,气势不凡。亭后有古柏一株,苍劲挺拔。悬崖脚下有“鹤池”一方。 禹王庙是西山岛民为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建立的祠庙。禹王庙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最早修建于梁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禹王庙现存的大殿,为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建筑物,禹王庙占地20余亩。
古意盎然的禹王庙,不仅在巧妙精致中表现它的艺术美,而且还在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反映出它的形象美。禹王庙东南角的古码头,是明代遗物,码头长65米,宽3.4米,高1.8米,码头用石均为花岗石,气魄之雄伟,历史之悠久,堪称太湖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