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景区介绍 > 求有关·雾凇·的征文、有文采一点、

求有关·雾凇·的征文、有文采一点、

栏目: 作者: 时间:

一、求有关·雾凇·的征文、有文采一点、

东北的冰雪与他们的二人转一样,在大江南北都拥有大批的爱好者和追随者――这个冬天到来之前,让我们先带您进入这样一个冰雪玲珑的童话世界。

置身冰封大地,品味林海雪原、玉树琼枝的惊艳。

冬日的长白山,是北国大地上的水墨画:山峰、池水、森林、草地都覆盖着白雪,清新、素雅;是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指人间第一峰”的美誉。雪裹的山色、陡峭的群峰、热情的温泉、变幻的天气使长白山神秘莫测,吸引着无数旅游者和探险者:

放眼望去,茫茫林海,银装素裹,北风吹来,万树银花,洁白的雪浪此起彼伏。在堆满积雪的树冠下,不时闪出几枝翠绿的松叶,分外生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这里是梦寐而求的心灵乐土,无瑕的白雪,洗尽你周遭的疲备,乐而忘返。

踏雪而至长白山天文峰顶,更让人惊叹的便是群峰环拥下洁白的天池,如玉盘翠珠一般。间或,瑞雪点点片片,给人一种“白山少女白衫湿”的素美境界,令人如痴如狂……

吉林雾凇是畅游冬日北国又一个不可或缺的理由,它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剔透,如玉菊怒放,似雪莲盛开,人在其中,犹入仙境,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我想要一篇高中生作文 关于吉林雾凇的~谢谢大家

如果说冬天的哈尔滨是人工雕琢的童话世界,那么冬天的吉林就是“此景只应天上有”的人间仙境,是纯粹的自然风景。置身其中,你定会发出“我真幸运,能观此美景”的感叹。

吉林美景有一晨一夜、一树一江之分。

晨起观树赏雾凇。雾凇是吉林特有的美景。因上游有发电站,这一段江水不结冻。在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里,一脉江水委迤而来,白雾昭昭,雾气结于江畔垂柳青松之上即成雾凇。于是一丝丝、一针针、一蓬蓬的树叶化为粉雕玉琢的模样,阳光下如银似钻,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枝上雾凇轻盈蓬松,几声欢笑都会震得“落英纷飞”,微风拂过“碎玉乱琼纷纷下;画意诗情滚滚来”。此时,若有红艳的冰糖葫芦陪衬,雪柳银松更显妖娆。雾凇吸引人不仅仅在于它的美,更在于它出现的不确定性,等都等不来,只能碰,就看你与它的缘分如何了。

夜晚观江看河灯。放河灯的风俗非吉林独有,但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地方能放河灯就不能不说是一绝。灯笼用蜡纸糊成,红红绿绿,围成一朵朵莲花一枚枚碧荷,中间点燃蜡烛,在上游把灯置于水中。站在江桥之上,两岸白雪覆地、远天黑蓝。天际处,两条玉龙挟一水寒星飘然而至,从脚下悠悠而过,荡向远方。对应着流动的河灯,水中倒映的街灯保持着静态,却不时被搅散、复原,搅散、复原。此时往往身畔锣鼓喧嚣,秧歌扭得正浪;而岸边焰火绚丽,炮声不绝于耳。这样冷的天气因为江水而变得蒸腾,这样冷得江水因为灯而变得灵动。至深夜,江上雾气更浓,有经验的吉林人会说明天雾凇一定好,你就等着瞧吧!

冬天本是一曲调子低沉的交响乐,而吉林的冬天是这乐曲中一组欢快的行板,个中滋味,你只有置身其中,细细玩味!

三、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作文500字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雾凇”的奇观.

雾凇通称“树挂”,是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分为粒状和晶状两种.粒状雾凇结构紧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块,而晶状雾凇结构比较松散,呈较大的片状.吉林的雾凇就属于晶状.它是在吉林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从吉林市区溯松花江而上 15公里是丰满水电站,冬季江水通过水轮机组,水温升高变暖,每到数九隆冬从水轮机组流出的水仍有4℃,江水载着具大的热能,形成了松花江几十里缓缓流经市区不冻的奇境.从水面源源不断地蒸发出水气,整个江面白雾腾腾,久不消散.沿江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在一定气压、温度、风向等条件作用下江面上蒸腾的雾气遇冷凝成了雾凇.

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在“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夜看雾”,是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大约在夜里十点多钟,松花江上开始有缕缕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滚滚而起,不停地向两岸飘流.

“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四、描写雾凇的文章700字

崇祯五年使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哪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景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是晚明小品文大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不足二百字的短文,以绝妙之笔,为读者勾画了一幅饶有诗情画意且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

第一段,开头作者首先介绍了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看雪的地点——西湖;大雪持续的时间——三天;大雪的影响——人鸟声俱绝。这些交代,却只用了二十二个字,真可谓惜墨如金,简练之极!而“湖中人鸟声俱绝”的语句,不仅仅交代了大雪的影响,更让人联想到唐朝大诗人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给人一种孤独之感,这大约是舟子喃喃自语的原因吧!紧接着,作者以如椽巨笔描写自己所看之雪景:首先作者总写“雾凇沆砀”的景观。所谓“雾凇”是指附在树木枝条上的雾气凝聚而成的冰花,对此北宋诗人曾巩在其《冬夜即事诗》的自注中说:“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树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而“沆砀”则是白雾弥漫的样子,这两个字极写树挂之多、范围之广。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下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描写,这也是大雪三日之后的必然结果:天、云、山、水,一概银装素裹,整个世界都是雪的王国,真可谓白茫茫大地真洁净!而在这白雪主宰的世界里,长堤、湖心亭只不过是在湖面上留下一点“影子”,但绝不是晴天丽日之际的长长倒影,而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描写,只有深切体味过雪景的人才写得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极为传神、也极为恰当,而堤、舟、亭、人的缩小也有力渲染、凸现了被白雪覆盖的广袤世界。

第二段,作者先写“亭上”所见所为,在写“舟子”自语,并在“舟子”关于“痴”的议论中戛然而止,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之际,湖心亭上,却有两位金陵客人铺毡对坐、饮酒观雪,真是罕有的高雅之士!也正因为如此,二人发现“余”后,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拉余同饮”,视为同“志”!而“余”的勉强喝“三大白”才与金陵客告别而去的举动,不仅表现出金陵人的饿殷勤劝饮,而且暗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意蕴。最后,文章以“舟子”的自语作结,更是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在“舟子”这个世俗人的眼里,“余”“拥毳衣炉火”,冒风雪顶严寒“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已经够傻的了,却不料,“湖心亭上”金陵客竟然“铺毡对坐”,围炉饮酒于冰天雪地世界中,则可谓傻中之尤甚者也!但是,高明的作者,对“舟子”的议论不作任何品评,因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和想像空间,真可谓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其实作者的意趣,早由其“大雪三日”之后,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明白告诉读者,这是冰清玉洁之士的超尘脱俗之举,这是独立不羁、卓尔不群正直之士的心灵告白!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俗人见解,进一步反衬了作者高洁的志行、超拔的情趣,掩卷沉思,更令人心醉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