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找寻童年。800字作文.
推荐文章
命题:找寻童年。800字作文.
找寻童年
成长,忘记了童年的世界。那个只存在孩子眼中的世界,那个变幻无穷,有时如缥缈无际的蓝天,有时如浩瀚无边的蔚海,有时如荒无人烟的沙漠。有时不再那么雄伟壮观,就像黎明开放的秀丽花瓣上一点小小的露珠,晶莹透亮。
但不论,它是什么样,始终逃不过孩子的眼睛,那双单纯,明亮,没有受到世俗沾染的纯净双眼。
那双纯洁的眼,没有什么是它发现不了的。因为,它是那么明利纯净。
然而,世俗使那双纯洁的眼失去了原来的明利,失去了原来的纯净。自己也渐渐的变得如陀螺,每天都在转,转,转,一直在追求缥缈华丽的虚荣,却不知道自己早以丢失了童年的美丽;渐渐的变得学会了享受,学会了奢侈,认为只有享受奢侈才是快乐。却忘记了童年那朴素的快乐,虽然简单却被欢乐的笑声所充满;渐渐的变得如同这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开始伪装,开始虚伪,开始将一切真实深深的埋藏在眼的深处,不再透露;渐渐!
小的时候只要舔着棒糖,让那一丝丝的甜,一丝丝的酸滑入自己太久没吃糖而失去味觉的嘴。品味着,好香、好甜、但甜中却带着些涩涩的酸让人久久回味。就好像喝橙汁时,一不小心被那透明的小泡呛到一样:虽然难受却回味忍不住向多来几下。余香依然在口中慢慢回旋,飘荡。好甜,好酸。但心中却是满满的满足。
而现在偌大的屋子虽然奢华美丽,但只剩下自己,孤独、压抑,到处弥漫着令人无法呼吸的恐惧。只有耳边的耳机依旧不知疲倦的轰鸣着,努力着,驱赶那绝望腐臭的气息。听,静静的听着,自己的灵魂好像又好像回归到了从前,孤独、压抑、恐惧、慢慢的离我而去了。剩下的只有耳边的音乐,空灵的在耳边回荡。带着一种奇怪的满足昏昏睡去。梦中飘荡:明天,带上面具,继续旋转。
也许,童年并没有失去,那双纯洁的眼没有失去,真正的快乐没有失去,所有童年美丽的梦都没有失去。只要懂得学找。就像在苍林,随手翻开一块岩石,你会看见一条纯净的小溪正从你到脚下缓缓流淌。它是那么明亮,它是那么干净,溪底的一切尽收眼底,反射的阳光会照亮你心中那昏暗疲惫的天堂;你会发现只要放弃一切虚无缥缈的华丽,童年那巨大彩色六翼离你居然如此之近!
童年会被忘记,但它所表现出的美丽却不会被时间尘封。它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奢侈的华美,没有空虚的荣誉,就像一只鹅毛笔,在纸上书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信马由缰,没有了约束,没有了管教,没有了伪装,剩下的,便是童年所带给你的自由自在。
就像宫崎竣的《哈尓的移动城堡》充满魔力的城堡,膨胀的黑暗,无尽的战争,哈尓选择了逃避。但最终,哈尓明白了,逃避不是办法,只有勇敢的面对。经历了重重磨难的城堡,最终恢复了原来的美丽。圣洁,欢乐,生命,在焕然一新的大地上闪耀着美丽的身影!
成长,是不肯能逃避的事情。所以面对它,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勇敢的接受它,让自己长大。而现在,就趁着自己的世界还真实透明,好好珍惜那巨大的彩色六翼吧!童年对每个人都一样,只有一次。
谢谢望采纳!那篇真的不错
佛学中的于内觉观是什么意思?
佛友,我找了佛学辞典没找到于内觉观这个词,只有“内觉无知”和“觉观”两词。意思是:
“内觉无知”为“十九种无知”。
瑜伽四十七卷二十三页云:于前际无知云何?谓于过去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曾何体性?曾何种类?所有无知。于后际无知云何?谓于未来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未来为当有耶为当无耶?当何体性?当何种类?所有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云何?谓于内起不如理犹豫:谓何等是我?我为何等?今此有情,从何所来?于此没已;当往何所?所有无知。于内无知云何?谓于各别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之为我:所有无知。于外无知云何?谓于外非有情数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为我所;所有无知。于内外无知云何?谓于他相续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怨亲中;所有无知。于业无知云何?谓于诸业,起不如理分别:谓有作者;所有无知。于异熟无知云何?谓于异熟果所摄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有受者;所有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云何?谓于业及果,起不如理分别:所有无知。于佛无知云何?谓于佛菩提,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于法无知云何?谓于正法善说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于僧无知云何?谓于僧正行,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于苦无知云何?谓于苦是苦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如于苦,当知于集灭道无知亦尔。于因无知云何?谓起不如理分别:或计无因,或计自在,世性、士夫、中间等、不平等因,所有无知。如于因无知,于从因所生诸行,亦尔。又彼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应修习。无利益故名不应修习。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杂故名有分。于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云何?谓增上慢者,于所证中,颠倒思惟,所有无知。如是略说十九种无知。
在佛学常见辞汇中“觉观”新译作寻伺,旧译作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都能扰乱定心。
附:
在佛学大辞典中【觉观三种发相】的意思是:
粗思为觉,细思为观。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载,修禅定者有三种觉观发相,即:(一)明利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于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于三毒之中,或缘贪,或缘嗔,或缘痴,而所缘之事,分明了了,如是虽经年累月而不得定,称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二)半明半昏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知觉观烦恼念念不住,然随所缘,或明或昏。明则觉观攀缘,起诸思想,昏则无记瞪唣,无所觉知,称为半明半昏心中觉观发相。(三)一向沉昏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修禅定时,心中虽一向昏闇,犹如睡眠,然于昏闇之中,亦切切攀缘而觉观不住,称为一向沉昏心中觉观发相。
佛教辞典网址